首页>检索页>当前

从“飞天壁画”到“问天火箭”——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活动掠影

发布时间:2025-04-27 作者:尹晓军 贺永胜 崔彤 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

近日,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七年级800余名师生,跨越2000公里山川,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地图上镌刻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坐标——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钢铁苍穹,嘉峪关城墙上的落日孤烟,敦煌莫高窟的千年佛光,阳关古道上的驼铃声声……

“3、2、1,点火!”随着倒计时结束,橘红色的烈焰从火箭尾部喷涌而出,轰鸣声如雷霆般震撼大地。在现场见证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冲天的震撼时刻,让这次研学在“载人航天精神”的辉映中弥足珍贵。“火箭升空那一刻,我深感震撼。那一刻,民族自豪感和对航天事业的敬意油然而生,我深知这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付出。这次亲身体验,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航天的硬核实力,也让我们共同见证了祖国逐梦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。”该校十一班学生蒋沛颖激动地说。

yxj24.JPG

学生们手持红旗,热烈欢送航天员到发射场。尹晓军 摄

嘉峪关城楼巍峨耸立,祁连山的雪线在阳光下泛着金红。学生们用手触摸城墙和石砖,“击石燕鸣”的传说令人神往,在斑驳的城墙下,“雄关高歌少年志”主题朗诵会博得阵阵掌声……这一切,令五班学生李姝菡久久不能释怀,“站在西瓮城的马道上,想象当年守军就是在这里抵御外敌。这次研学让我明白,长城不仅用来防御的城墙,更是古人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。”

yxj38.JPG

在嘉峪关关城内,学生们热情澎湃地参与“雄关高歌少年志”主题朗诵会。尹晓军 摄

历史教师汤为萍边走边给学生解说,“就像嘉峪关始终矗立在丝路之上,新时代的少年也将带着这份震撼继续前行,把千年文明的脉络,编织进属于他们的时代梦想里。”她说,研学的意义,或许就藏在这些瞬间里——当孩子们的手指触碰城砖上的刻痕,当他们的目光与展柜里的青铜箭头相遇,当历史的厚重化作眼中的星光……关于责任与担当的种子,早已在触摸历史中悄然生根发芽。

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,也是丝绸之路必经关隘。少年们伫立于阳关遗址,风沙漫卷,历史与当下在此“狭路相逢”,他们齐声朗诵《渭城曲》,和千年前的王维隔空对话,远处被风沙侵蚀的雄关烽燧坚强挺立,隐约可见的阳关古道伸向远方……

yg12.JPG

在阳关遗址,教师和学生赏花吟诗,师生身后残缺的烽燧坚强挺立。尹晓军 摄

十四班学生贾婷雯在日记中写道:“‘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’,我深刻体会到古人西出阳关时的孤寂与豪迈,丝绸之路的辉煌往昔在我内心深深刻入。作为新时代的少年,我们更应该守护丝绸之路关口的文化,让中华文化永远流传。”

在世界文化遗产——莫高窟,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如同一把时光钥匙,打开了敦煌历史文化的宝库,领略博大精深的石窟艺术,感受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。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,电影《梦幻佛宫》《千年莫高》令人如痴如醉,敦煌的壮美与沧桑跃然眼前,学生们沉浸其中,对敦煌文化的魅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

yg10.JPG

在阳关遗址,教师给学生解说这条古道的千年过往。尹晓军 摄

在戈壁触摸天穹的炽热,在敦煌寻找文明的坐标,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引领下,在一堂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中,学生们把青春融入了科技梦、强国梦和中国梦。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德育主任周雪梅介绍,本次研学路线以“双飞天”为主题,精心串联科技与人文脉络,让学生领略千年文明中人类对天空的不懈向往与探索,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。

研学结束,在开往北京的动车上,学生们依然沉浸其中,反复观看拍摄的一段段视频和一张张照片,热烈讨论着所见所闻,仔细认真标注着研学轨迹。这条地图上串起来的弧线,恰似文明传承的“隐喻”——从青铜箭镞到航天合金,从绢本墨书到数字敦煌,年轻的手终将接住时光抛来的缆绳……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贺永胜 崔彤)

0 0 0 0
分享到:

相关阅读

最新发布
热门标签
点击排行
热点推荐
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